二年級導師 黃昇偉
最近二年級的孩子又長大不少了!會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孩子之間出現了新的議題,而這些事情讓我再一次的思考愛的權威以及界線。
這陣子,教室發生頻率較高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幾件事如下:第一件是,早上吃完水果發現地上出現一個芭樂,但是沒有人知道或承認是誰丟棄的。第二件是,孩子在遊戲時,開始有人表達不想跟某某人玩;或有孩子會很堅持一定要跟特定的朋友玩,甚至因為那個好朋友不跟自己玩,而感到非常難過。
這兩件事似乎沒有關係,但是如果從理解的角度去思考的話也許會看出什麼關係。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他想要表達的聲音:第一個丟芭樂的孩子,一開始就是因為一些原因沒有吃完一整片,然後把剩下的丟在地上,不要被別人發現。如果我是那個孩子,我心裡想的一句話可能是:「這樣就吃完了,趕快洗完碗,然後出去玩了」。第二個,一直要跟特定的孩子玩卻被拒絕的孩子,如果我是那個孩子,我心裡想的一句話是:「我要玩,你要跟我玩!你要跟我玩!」。
回到觀察者的立場,很快的可以看到有「道德建立」的議題,有「社會化」的議題,也有對於「界線是否清楚」的議題。但在孩子的立場,很簡單的只有一個要被滿足的需求,在孩子心裡也有到達那個「滿足」的路:我要這樣,然後到達那個滿足。而兩件事共同的關係就是:孩子的自我主張,以及很自我的思考模式,就像是寓言故事中不願妥協的動物本能。
在我們形塑「孩子能力」及孩子的「自我主張」這兩件事間,常常會發生衝突,演變成大人跟孩子間的衝突,接著又演變成孩子在「被教育」時的不愉快,最後還長出一個被教育時的不舒服感,然後就常上演孩子鬧脾氣、固執叛逆的戲碼。但這其實是很多人都遇到的問題:我們被別人教育的時候,是心平氣和或是滿心歡喜地接受嗎?我又是多麼願意去接受一個不同的聲音?或是有沒有人很渴望被教育?我們有沒有一個被教育時很愉快的經驗,因而在被教育的同時,心裡會有一個聲音說:「太好了,謝謝你告訴我這個好方法,我以前都沒有想到這個部分,謝謝你讓我看到了一個不同的新世界。」
談到這裡有兩個重要的目標出現了。首先,是支持孩子的自我主張的適當;第二件事,是幫助孩子願意被教育(被修正),甚至還要幫助孩子渴求被教育。但這兩件事其實也可以是同一件事,我們在和孩子處理事情的過程中,孩子是不是有感覺到「我正在成為更厲害的人」,處理完後問孩子:「你有覺得你變厲害嗎?你喜歡這樣的你嗎?」這一整個過程都是以孩子為中心,去延伸的處理。
回到文章一開始提到的愛的權威,我們在支持孩子的自我主張的過程中,不僅幫助孩子更清楚自己,同時也幫助孩子學會了許多事;而且我們也要很小心的抓住「放任與自由」之間的界線。我們掌舵帶領孩子邁向他們自己,邁向自由,需要更清楚、更堅定、更溫暖並且更理解的態度。與所有關心孩子喜怒哀樂的我們分享,期許我們在孩子心中澆灌,讓孩子在生命中能夠有力量成長茁壯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