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學部化學教師 盧正道
從事化學教育十餘年,深覺科學教育要成功,必須與生活緊密結合。我想,負責科學教育政策的學者教授也一定是如此認為,所以科學各科的教材中都一定配合有科學實驗的進行。至於中學的化學課綱,為架構出物質的世界,教育部部定的架構主要是由小而大的認知發展路徑:首先,帶領學生進入極小的原子世界;然後以此為基礎,進入化學反應的領域,再一路往化學的各分支發展,酸鹼鹽、氧化還原、有機化學以及電化學……等,最後才引導學生在化學與環境間做連結,同時結束整個化學領域的學習。
化學課一開始即是肉眼看不見的原子世界,這樣的設計,一般學生很難理解,結果不只進入不了原子世界的殿堂,後面的單元也就心生畏懼,不想學習了。即便普通高中課程已再三簡化(較難的部分已改列為選修教材),學生對於化學的學習依然覺得困難重重、興趣缺缺。這是個人以往從事化學教學時,一個看似無解的難題。
進入磊川之後,這裡的化學課程,除了要求紮實的實驗外,我發現我們的課綱與體制內的課綱是截然不同的。華德福的課綱是以認識生活中的物質、觀察,至現象作為化學學習的開端。華德福化學主要包含了兩個部分,一個部分是探索源自於生物,探索充滿在生活周遭的各種有機物質;另一個是探索地理和地質所蘊藏的無數種岩石與礦物的世界。這些探索也緊密地關聯著人類的文明起源與進程:石器時代、銅器時代、鐵器時代……
華德福的整個化學學習主結構,跟人類發展、化學發展的演進非常相近。化學教學,簡單來說,是從生活中帶入化學世界,是由整體到部分、由大往微小處發展。換句話說,與外面的體制相比,我們的教學順序正好是相反的。我們先從有機化學以及鐵礦如何冶煉出鐵的技術進入。這些物質,是一種實體物質呈現,學生們看得到、摸得著;同樣的,在引介古老的發酵技術概念時,學生們也看得見物質風味與質地的改變(穀物發酵後得到酒,酒會變成醋)。這之後,我們開始建構化學最重要的概念---新物質的產生,之後,再逐步帶領學生進入化學各個重要的分支:酸鹼鹽、氧化還原、電的化學……等,最後才慢慢的架構出原子的概念。
從熟悉的生活萬物探索到抽象的化學世界,我認為這對於學生學習或未來發展科學領域,將會有非常好的幫助。同時,適當的結合學生的學習歷程與化學發展歷程、引發學生主動學習,這樣的任務對於化學教師也是教學相長,很有趣味的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