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師 蘇璽文
這是我第三次為高中畢業生上射影幾何主課程。我發現,在每次的主課程中,自己好像都會看見某些不同於前一次課程的觀點與內容。這次對我而言最深刻的就是「笛沙格定理」。
「笛沙格定理」的繪圖方式很單純:「從一個點中找出三條線,並在每條線上找到兩個點,繪製出兩個三角形;這兩個三角形的對應邊延長後會有三個交點,而這三個點會在同一條線上,直線L。」
當我在一開始的其中一條線,找到一個新的點,並使用剛剛找到的三個交點,就能找到另外一個三角形,不斷重複這樣的步驟,可以找到許許多多外表不同,但我們卻能看出是屬於同一家族的「三角形們」。
這讓我想到,就像是在看一件事情時,我們好像擁有的不同觀點,雖然看起來好像是不同的論點(三角形),但是其實本質都是一樣的(即直線L,線與線上的交點)。而這些內容來自於某個造物者或是自然(最初的點)。當我想到這些,我回憶起過去所學的心理學。在心理學領域中,各個學派用各種不同的路徑:生理現象、內分泌系統、情緒、環境影響、遺傳或學習、潛意識、制約……種種不同學派(三角形)就為了去了解人、更認識人,而有沒有任何一個學派或是想法,能夠統整這所有的觀點,去看見並認識「人」這個充滿謎的存在,以及屬於他的本質(最後的線或是點)。
這個理論還有很多有趣的內容,例如:當我們把最初的點拉到無窮遠處時,加上控制一些變因,我們能夠藉此創造出各式各樣的對稱形式左右、旋轉、重複結構等。而在自然的世界當中,我們無時無刻可以看見這樣的對稱形式,不論從礦物、植物還是動物。
不論是「笛沙格定理」的從一個點出發,抑或是「完全對偶」的從一條線出發,畫出來的圖形幾乎是完全相同的,就好像我們在研究「人」時,不論是從理論出發,或是從現象觀察,我們都能夠接近我們所想要到達的本質。
在生活中我發現,兒童研討也是一個可以看見笛沙格定理的地方。在兒童研討時,我們總是由不同的老師對同一個學生提出各自在校園中的不同看見,例如:語文老師說他無法專心進入課程;數學老師說他數學能力很好;班級導師說他寫字忽大忽小、說話的音量不論場合都是一樣大聲;走路的時候常常不小心撞到其他同學;藝術老師說他濕水彩的顏色有大膽的交融…… 這些種種不同的表現都是這一位兒童,就如同射影幾何學上,同一個點延伸擴散出來的各個不同的三角形。
如果我們單只從一個行為認定兒童,那是幻象,不是真實;如果我們對其中一個行為提供一種協助,那往往治標不治本。兒童研討會提供教師們許多行為,主要是要讓教師有機會練習從不同的看見中,找到兒童的本質,一如迪沙格定理:「如果兩個三角形對應頂點連線共點,那麼對應邊的交點共線,反之也成立。」
於是,當有個老師看到這個學生的身體溫度似乎都集中於中間(他的手腳是冰冷、無力的);他肢體的末端(手腳)比較無法進行細緻的力氣控制…… 如同L線上的三個交點,從這個核心就能看見他不同行為的原因。而當我們從這個地方著手去工作,這位兒童整個人在許多不同面向都會產生改變,甚至也許是老師未曾注意過的地方,也會漸漸的產生不同。
Comentá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