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主題《Digital Age and Human Consciousness-some elements for understanding our time》

       在課程開始時,老師(Robin Schmidt)分享到這次的主題是關於數位時代,這是在近百年內藉由人們的發現與發明使得生活上有極大的變化。有些人認為數位時代中的科技非常的反人類(Anti-human),但是我們其實也都受惠於它,每天的生活,不論是搭乘的交通工具或是大樓中的電梯,都是各種科技產物。因此在進入這個數位時代的主題之前,要先簡單回顧歷史,或許這一切的開始,都是來自於工業革命。

       最初,人們開始使用紡織機加速了布料的生產,之後發明了蒸氣引擎並且大大改變了工作的模式與習慣。在這樣的歷程中,人們將自然/世界視為一個或一種物質(Material)、客體(Object),並且與主體(Subject)-我之間有了距離,這個距離使人們有意識地讓思想進入工作,並且找到了客體的一些特質與觀念(Concept),這些觀念也就是所謂的科學(Science)。有了科學的基礎與認識,人們開始創造出更多的發明。布料快速的製作讓人們產量增加,產量增加價格下降,因而需求也跟著提升;需求的增加連帶著人力的需求也因此增加,人們開始在世界各地尋找廉價的勞工,老師提到,當時的瑞士雖然並沒有買賣勞工,卻也透過銀行家藉由販賣勞工的保險賺到一筆金錢。勞工階層的出現也帶動未來的各種革命運動的產生,世界的齒輪好像加速地轉動了起來。

       最近,我們一直在討論:我們如何思想,創造了我們各自的樣貌(The way we think makes who we are.)。當時,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張圖。

       我們現今生活的環境(lifeworld)是我們自己造就的,只是現在的狀況之下,人不只是將自然畫到了物質/客體的另外一端,此時的人們,也開始將人類自己放到了客體的角度思想。「我們的思想就像是電腦的運作一樣」、「透過消化產生的熱能提供我們活動所需的動力」,我們怎麼定義自己,就會愈像我們所定義的樣子。種種科技都是由人類所發明創造的,因而可以定義其目的與功能,這也讓我聯想到最近討論時,他的小孩的同學跟其他人說,他想當一隻貓,所以請對待他像對待貓咪一樣。雖然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,但是或多或少,現在的人類也開始對自己有不同的定義。

       此時,我們也可以更容易看見這樣的循環若是維持並加速,那這架疾駛的火車會造成更多不同於過往的傷害。此時施泰納提出,我們要做的事情,並不是反科技、反科學,走回頭路。而是要在這樣的迴圈之下改變一些東西。老師將科學的部分轉換成靈性科學,施泰納將我們所沒注意到,不同於物質的力量帶入意識中去理解並認識,接著透過靈性科學帶出來的產物,可能有教育、農耕、建築、醫學等等各樣的領域,而展現這些領域的方法就稱為─藝術(Art)。因此,或許解開現在困難的方法,並不是透過反科技的回頭路,而是在原來的迴圈中往外開拓,從科學增加到靈性科學,透過藝術的方式─我們正在努力達成的「教育的藝術」,來創造一種新的生活方式,藉此人們也能對自己產生不同的定義跟理解。

磊川logo-02.jpg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