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瑞士歌德館遊學第一個月記事

     「站在出關口前與家人跟心恩合照、擁抱。最後,我拖著兩個行李,走出海關,回頭看見他們三個人,他們只能目送我獨自前進,前往完全陌生的國度……」即使到了現在,這個畫面仍然閉上眼睛就能回想起來。

       十二小時又四十分鐘的旅程,一上飛機就只希望趕快睡著,心中打得如意算盤是:如果可以睡超過八小時,是不是就不會有漫長的感受呢?結果斷斷續續的睡睡醒醒,過程中還好有心恩送的發熱眼罩才能夠安穩睡著。過程安穩,但是內心都一直有種:為什麼我一個人在這裡?這趟旅程到底會發生什麼事?種種不安一直襲上心頭。抵達土耳其後,馬上尋找機場Wi-Fi聯絡在台灣的大家,只有一個小時的免費網路讓人覺得不太夠用。提早抵達轉機的關口,希望自己一個人不要在國際旅途中迷失方向。

       最後,近三小時的飛航順利抵達蘇黎世。一出海關看見Peter老師,這份安全的熟悉感讓人放心不少。從台灣出發前一直提醒自己要買電話卡,有了網路似乎能讓自己安心不少,結果跟著Peter老師走,就這樣直接錯過了尋找的時機。接下來的三天在Peter老師德國的家中度過,室外寒冷的天氣與室內溫暖的感受形成極大對比,不只是溫度的寒冷,陌生、緊張、未知的擔心似乎也都在門外隨時準備撲向我,而在屋內中有Peter老師和Tina老師的陪伴,「賓至如歸」或許就是這種感覺吧!

        1/13一早,整理完行李準備前往歌德館,在機場的不安感又再次湧上心頭,過去這種長途車程都會拉肚子的我,這趟旅程中腸胃卻異常的冷靜。宿舍探路、和宿舍負責人Nanna聯繫、歌德館導覽,一開始都有Peter和Tina老師的陪伴。到了將近傍晚,Peter老師和Tina老師準備回德國,那種擔憂讓眼淚差點一不小心又湧了出來。跟著熱心的Andrea認識與我同期的新同學後,簡單在超市採買隔天早餐,獨自在夜晚中尋找著回到宿舍的方向,一個人的生活正式開始了。

       第一學期的課程至今已進入尾聲。在這裡,每天的課表有些許不同,簡單紀錄於此。聽說到了夏季課程時又會再次調整,但整體來說都是半天。

       主課程與研討會:

       這學期的課程,平均每兩週換一位老師帶領;他們分別具有數學、物理、心理師、幼兒園老師、農夫等各樣專長,因此可以看到不同人對於課程的進行和討論方式有很大的不同。

主課程(自由的哲學)

       主課程從前言開始,一個章節、一個章節的往下閱讀、討論,過去不太明白的段落在這段期間變得相對清晰了起來。我會利用課餘時間更細的整理,期許自己回磊川前,能夠對於這本書有一個更完整的認識並有能力做分享。

以下介紹我的主課程老師:

        Bodo是完全開放式的討論,第一天光是讓所有學生(15人)做上學期的簡單回顧,就用掉了一整堂課的時間。之後的課程中,他會引導學生自己閱讀前言,之後同學們自由的發言、回應與提問,對我而言,經常有種失去方向的感覺。但是也像是釣大魚一樣,Bodo經常在某位同學提到的某件事情上突然開始收線,回歸到書中的某些段落與章節,之後再簡短的描述那個章節的內容,透過個人的經驗,連結回主題的探討。

        Robin則是一開始就表明要探討的章節與段落,之後先從分小組嘗試擷取段落的重點,第二週則是直接進入個人,將第三章節一段一段走到最後。如同做實驗一樣,一步接著一步、一段接著一段,因為《自由的哲學》這本書的撰寫也像是思辨的歷程,我們嘗試去理解為什麼施泰納會這樣說,以及他的推理過程。

        Constanza則是幾個段落、幾個段落的分別討論,在這段課程期間,剛好遇到書中闡述各種不同的哲學觀點,過去對於「素樸的實在論」等概念都無法吸收的我,在這一週有了基礎的圖像。但是老師也表達,這是施泰納的角度,如果想要完整了解,這樣仍然是不夠的。

        Matthias讓我印象很深刻的,是當有學生對於剛才提到的內容不理解時,會先邀請其他學生先試著回答看看,再從中去補充。從他的課程開始,我也更多在課本中嘗試用圖畫的方式進行記錄與表達。

        Philipp在每堂課程開始時,都會有一個小小的合唱,很像之前大阪的Otta老師上課時最前面的小小活動,像是五分鐘的暖身。撰寫這篇記錄時,我才剛上過他一個禮拜的課程,目前認識的不多,但是他會很主動的邀請學生將文字轉換成圖像並分享。

       即使經常是不同老師,但是他們之間有一個共同的節奏:每天安排回家閱讀段落,並且預備學生自主的提起誰要幫忙統整隔日的課程。隔天課程開始,老師簡單回顧後,就由學生整理新的內容,老師再從統整的內容中帶出今天的課程與主題。

研討會

       研討會每週的主題不一樣:自由的思想、演化與人的意識、數位世界的影響、三元的社會、知識與責任、歌德科學、醫學與倫理、景觀觀察……其中,除了主課程老師外,還有講述三元社會從西班牙來的Joan、很會說故事的Peter Selg以及深知歌德館環境與建築之間關係的Rudolf,每週的主題不同,但是都能夠連結到早晨的主課程。

        多數研討會的進行方式是,老師會帶入一個主題,之後分享他的觀點與看見,有次老師也帶了不同思想家的文章讓大家閱讀,不同的名詞卻述說著相同的事情。其中有一週,我們進行了歌德的光學實驗,去看見顏色之間的關係。學期結束前,我們進入景觀觀察,每一天都從不同的角度,去看見當時施泰納的這些建築是如何與周遭景致互動,甚至和聲。

副課程:

藝術課

        這學期的藝術課進入黑白,整個學期大致上可以看成兩個階段:

        第一個階段,老師第一堂課讓我們分組,並在一張長桌上鋪上桌巾、灑滿米,接著讓我們在米上面創造圖像,嘗試去看見其中的流動性與變化,就像在咖啡上用牛奶拉花一樣。

       之後的課程,老師讓我們用單方向的線段去平均分布線段,看哪邊不平衡就再補上,之後在畫面中從找到「一個」聚焦的點、到找「三個」,之後嘗試讓畫面中的圖案開始移動、變化。試著去找到其中的流動,最後要讓一張圖中有所有的變化。

       中間某次課程,因為歌德館有研討會我們無法使用藝術教室,因此做了一個額外的練習。我們先用鉛筆描出眼前人物姿態的框線,接著用全黑的方式將這個圖案畫在圖畫紙上,並用某個單一顏色將背景填滿。之後,老師讓我們去感受顏色的流動(眼前此時只有黑的形體與單一顏色的背景),並且畫出那些正在湧現出來的顏色。

       第二階段的課程,我們看見了施泰納為每個行星創造出來的演化的圖案,接著在每一堂課中嘗試一個個複製,並感受其中的變化。老師沒有講解它是如何演變的,而是要我們去看見、去經驗在畫每一張圖時所意識到的事情。

0320-8_edited.jpg

土星

0320-9_edited.jpg

太陽

0320-10_edited.jpg

月亮

0320-11_edited_edited.png

火星

0320-12_edited.jpg

水星

0320-13_edited.jpg

木星

0320-14_edited.jpg

金星

雕塑課

       這學期的雕塑,第一堂課我們先去看了施泰納的雕塑「Representative of humanity」,之後的課程,我們用一次課程內很短的時間揣摩「阿里曼」,兩堂課「路西法」,最後用了四堂課去完成「人」。製作的過程中,我們用泥塑一點一點的疊加上去,之後再嘗試去塑形,每個人呈現出來的作品雖然樣貌都不相同,但是似乎都能在其中找到某些共同的元素。

優律司美

       因為優律司美的主題更為龐大,有音樂性的、語言性的,短短的副課程時間,我們每次只能片段的體驗一部份。因此較難統整。

自然觀察

       在每堂課程的一開始,我們會到教室外觀察周遭的景色。一開始是單純觀察與看見,並且比較和上週的差異。之後,老師會在每週給我們一些新的主題或是方向。例如:以樹木、人工物來觀察,或是過程中關注自己的呼吸。在每週的觀察下,相同的景色也更容易注意到一些細微變化,此外,也意識到一些路人會在相同的時間點出現在類似的地方。

       之後進入植物的觀察,從原本老師拿出一些剪下來的枝條觀察,到後來直接走到自然中去看見這些不同的植物。重點放在看見的內容,而不是分享自己的「感覺」,並且嘗試從這些觀察中,去推測它未來跟過去生長的樣貌。

       在學期即將結束之時,老師分享了施泰納為每個行星所找到對應的樹木,並且要求我們挑選其中一棵來觀察,直到下學期的學期末。老師也沒有特別解釋為什麼,只是要我們觀察。

磊川logo-02.jpg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