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 / 03 / 06 - 2023 / 03 / 17 課程心得 (上)
這兩週副課程有特別的調整,從原本每天下午都不同的藝術課程全部轉換成環境觀察(Landscape Observation),老師是Benno Otter跟Rudolf Kasebach,除了課程轉變,每天的節奏也有所不同。
每天改變成的節奏如下:
09:30-11:00環境介紹
11:30-12:30環境工作
14:30-16:00泥塑課程
09:30-11:00環境介紹:
這兩週,老師帶著我們先是繞著歌德館走,接著每一天都分別去認識不同的建築,以及景觀在移動時的變化。課程中,老師提醒我們要注意更遠的景觀與地形,因為他們比起後來出現的民宅與城市中的高樓,更是屬於這個地點長時間不會輕易改變的本質,而我們可以觀察的就是施泰納的這些建築如何與不同的環境對話。過程中,我覺得就很像在進行兒童研討,在嘗試看到本質後,如何去與之互動對話,讓他們的特質更為閃耀。印象最深的是歌德館後方的山,如果從建築後方看,或許可以說是那種常見的高高低低不同的起伏,但是從正前方看,左側與右側分別凸顯出了後方山脈最高與最低的兩個點。
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看出這棟建築又是如何與後方的景觀互動的。
在這樣的景觀中,你會想要蓋一個甚麼樣風格的建築呢?
課程中,老師會先讓大家分享自己從景觀中看到的樣貌及特徵,接著再看前方的這棟建築又有哪些特徵及其與景觀的互動。雖然這些分享並不是創作者自己表達的,但是似乎都能看出些端倪,這種嘗試與百年前的人對話的過程也是另外一種樂趣。
除了坐落在不同位置嘗試與不同環境的對話,不同目的建造的建築也都有著不同的外觀,從明顯的屋頂樣式到每棟建築的窗戶、樓梯、顏色……似乎都在說著不同的故事。兩週的課程無法一一在文章中分享,因此只先挑選幾張照片。
玻璃房與供暖房
較小的建築為玻璃房,歌德館內部的彩繪玻璃當時就在這裡製作的。另外一個供暖房,過去是用燃煤的方式,提供暖起給第一座歌德館。如今供暖房不用燃煤而是用煤氣燃燒,產生的溫暖不再只提供哥德館,更是將網絡連結到週遭其他建築之中。兩個建築的穹頂其實都是在與第一座歌德館兩個鑲嵌的穹頂呼應,也像是一種形變的過程。(待續)
供暖房正面
玻璃房正面
相似卻又有許多不同小細節的三棟房子,你能找到一些不同跟猜出他們的用途嗎?